现有的证据表明近视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参与了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国外学者通过计算近视遗传度显示:高度近视同胞之间患病的危险度为20,而低度近视的危险度仅为1.5,提示了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的遗传差异。目前倾向于认为相当一部分近视在学龄期才发生发展,近视度数相对较低,近视发展慢,多为单纯性近视,是多因子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同时发生作用;而少部分近视是家族性的,这种近视常早发于幼年期且近视度数较高,常导致病理性近视,其发病因素中遗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高度近视就是单纯的遗传性疾病。
病理性近视是指屈光度高于600度的近视,又称高度近视或恶性近视,伴有眼轴的延长和眼底改变,视力呈进行性下降。可伴有弱视、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多种并发症,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视遗传指数为60%--65%,遗传的作用略大于环境。
造成近视眼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包括近距离作业、惯用灯光、阅读习惯、经常使用电脑、营养和疾病等。最近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户外活动在预防近视的环境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澳大利亚专家对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多的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明显减少,而较少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近视发生率较高。
造成近视眼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包括:近距离作业、小人书、弹钢琴;灯光因素(最佳灯光亮度为节能灯:9-13W);阅读习惯;使用电脑;营养和疾病等。
何为假性近视
青少年因读书或写字用眼不注意或照明不足等因素,使睫状肌经常处于持续紧张的收缩状态,引起睫状肌痉挛,调节功能衰退,变凸的晶状体不易变平。这时,远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过变凸的晶状体较强的屈折后,其焦点就不再落在视网膜上,而落在视网膜前,看东西模糊不清;如果睫状肌的痉挛状态得以解除,晶状体就可以恢复变平,物像就可以在视网膜上清晰形成,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近视的前期阶段,是近视的可逆性改变,及时治疗,视力可恢复。假性近视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意识不到其潜在危害。通常3-6个月之后,当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时,再想恢复就来不及了!所以,治疗假性近视是阻止青少年近视进一步加深的最关键时期。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理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多观察孩子,尽早发现假性近视、近视先兆,及时检查视力,从速采取防治措施,让孩子安全的度过近视的易感期。
青少年的眼睛似乎不易疲劳,即使视力有一定程度下降也往往不易察觉。待他们自己感觉眼睛不好时,多数人视力下降已相当厉害了!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发生视力减退乃至成为近视患者,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先兆症状:
一是眼的疲劳症状。表现为看书时,有感觉字迹重影、浮动不稳或看东西爱皱眉的现象。有些人在望远处较长时间后再注视近处物体,或望近久后移向远处物体,眼前就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的现象,这是眼睫状肌调节迟缓的表现,即是眼疲劳造成的。随着眼疲劳程度的加重,发生近视的日子也日益逼近。这类小孩平时看东西爱皱着眉头,看电视喜欢往前坐。
二是知觉过敏症状。这是指眼部感觉神经发生疲劳型知觉过敏。不少人还会伴有眼睛干涩、灼热、发痒及眼部胀痛。有的人胀痛可扩散到眼眶的深部,有的甚至引起偏头疼,乃至颈项、肩背等部位酸痛。怕光是常见的现象。
三是全身神经失调症状。有些原来成绩好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脾气变得急躁,对原来喜爱的东西也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晚上睡眠是多梦、多汗,身体容易倦怠,且有眩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是由于受眼疲劳影响所产生的中枢和植物神经失调的表现,也是即将产生近视的信息。
假性近视的特点:
1. 远视力低于近视力。
2. 视力不稳定:视力时好时差,休息后好转,用眼后又变差。
3. 疗效不确切:多种方法均有效,停止治疗又复发。
4. 多见于青少年和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学习者。